為什么杜甫號少陵野老
因杜甫曾居長安城南少陵,故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野老是指自己年齡大了卻一事無成,孤苦無依。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并不顯赫,但后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擴展資料
杜甫少年時代曾先后游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三十五歲以后,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后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官場不得志,親眼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
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先后輾轉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
律詩在杜詩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杜甫律詩的成就,首先在于擴大了律詩的表現范圍。他不僅以律詩寫應酬、詠懷、羈旅、宴游,以及山水,而且用律詩寫時事。用律詩寫時事,字數和格律都受限制,難度更大,而杜甫卻能運用自如。
杜甫善于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并加以創造性地發展。杜甫關心民生疾苦的思想和他在律詩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直接影響了中唐時期元稹、白居易等人的新樂府創作。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杜甫
杜甫為什么被稱為詩圣
后世稱杜甫為“詩圣”,是突出了其道德含義,認為杜甫詩所展現的人格魅力,集中了儒家文化傳統里的一些最重要的品質和情懷,如忠義仁愛、憂國憂民等。用杜甫自己的話來說,“窮年憂黎元”是他的中心思想,“濟時肯殺身”是他的一貫精神。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原籍湖北襄陽,后徙河南鞏縣。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大歷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時年五十九歲。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
“詩圣”的說法一般認為來源于南宋詩人楊萬里,他的《江西宗派詩序》說:“蘇、李之詩,子列子之御風也。杜、黃之詩,靈均之乘桂舟、駕玉車也。無待者,神于詩者歟?有待而未嘗有待者,圣于詩者歟?”楊萬里的這個觀點,后人在評價杜甫時,多加以引述,如宋魏慶之《詩人玉屑》,明楊慎《升庵詩話》等,但這一認識并非楊萬里的獨得之秘,北宋的鄒浩、南北宋之際的張戒、稍晚于楊萬里的敖陶孫、曾噩,都曾表達過類似的意見,即視杜甫為詩國圣人,只是沒有楊萬里這么顯豁而已。到了明末,終生研究杜甫的王嗣爽,開始正式稱杜甫為“詩圣”,他在《夢杜少陵作》詩中說:“青蓮號詩仙,我翁號詩圣?!庇衷凇朵交ú萏枚住分姓f:“詩圣神交蓋有年?!彼稳朔Q杜甫“圣于詩者”,主要是指杜甫在詩歌史上的“集大成”地位,認為他無體不工、無美不備。這一認識最早發之于唐代詩人元稹的《唐故檢校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并序》:“至于子美,蓋所謂上薄風騷,下該沈、宋,言奪蘇、李,氣吞曹、劉,掩顏、謝之孤高,雜徐、庾之流麗,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矣?!彼未娜颂K軾、秦觀也有類似的看法。
后世把杜甫簡稱為“詩圣”,則突出了其道德含義,認為杜甫詩所展現的人格魅力,集中了儒家文化傳統里的一些最重要的品質和情懷,如忠義仁愛、民胞物吾、憂國憂民等。郭沫若在為杜甫寫的對聯中,稱杜甫為“詩中圣哲”,也是這個意思,這也符合杜詩中的儒學內涵。
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一生寫詩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別”;其中“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杜甫流傳下來的詩篇是唐詩里最多最廣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詩人之一,對后世影響深遠。杜甫作品被稱為世上瘡痍,詩中圣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是現實主義詩歌的代表作。
用杜甫自己的話來說,“窮年憂黎元”,是他的中心思想,“濟時肯殺身”,是他的一貫精神。他拿這些來要求自己,也用以勉勵朋友。他表彰元結說,“道州憂黎庶,詞氣浩縱橫?!彼麑牢湔f,“公若登臺輔,臨危莫愛身?!彼麑ε狎耙舱f,“致君堯舜付公等,早據要路思捐軀?!闭沁@些進步思想,形成了杜甫那種永不衰退的政治熱情、堅忍不拔的頑強性格,和胸懷開闊的樂觀精神,使他成為我國歷史上政治性最強的偉大詩人。當然,這和他的接近人民的生活實踐也是分不開的。杜甫的憂來自于國家,喜亦是來自于國家,這就是儒家知識分子身上所具有的以天下為己任的社會責任感和憂患意識。
杜甫 為什么 號少陵野老
因杜甫曾居長安城南少陵,故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
野老是指自己年齡大了卻一事無成,孤苦無依。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漢族,原籍湖北襄陽,后徙河南鞏縣。
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詩“有集六十卷” ,早佚。北宋寶元二年(1039年)王洙輯有1405篇,編為18卷,題為《杜工部集》。
錢謙益編有《箋注杜工部集》。楊倫說:“自六朝以來,樂府題率多模擬剽竊,陳陳相因,最為可厭。
子美出而獨就當時所感觸,上憫國難,下痛民窮,隨意立題,盡脫去前人窠臼” 。擴展資料:杜甫創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并不顯赫,但后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杜甫。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杜甫為什么被稱少陵詩派,為什么杜甫號少陵野老